2022年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智能矿山
  • 吕 潇,张元生,于骞翔,李若熙,赵大壮,刘潇璇,陈锁涵,王贤龙
    摘要:
    在地下金属矿车辆装备智能控制场景中,井上操作人员需对井下车辆进行遥控控制与监测,这就要求车辆在井下巷道运行过程中与井上控制中心保持连续的数据通信。传统无线通信方式在不同基站切换间会存在断开重连的现象,无法满足装备智能控制需求。为了实现车载设备在不同基站间数据通信快速切换,研究了一种基于WiFi的多射频冗余无线低延迟漫游技术,引入面向物理层指标的保证端对端QoS的切换机制,使得装备能够与多射频网络连接,实现井下装备的流媒体数据、控制信息、预警信息等关键数据的稳定不间断在线传输。实测数据表明,使用该方案可将通信切换延时降低到20 ms以内,可有效满足井下装备信号传输的延迟要求。
  • 胥 维,段 云,王博楠
    摘要:
    在露天开采领域,自动、准确地获取爆堆矿岩块度信息是优化爆破设计的关键。针对目前块度分析系统存在无法自动采集和自动批量处理图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矿岩块度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于MobileNet分类模型的自动采集子系统和基于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自动分析子系统组成。系统自动连续采集旋回破碎站的电动轮卸矿图像,通过4G网络上传云平台进行块度信息自动分析,分别对分类模型和分割模型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其中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精度达到98.08%,矿石分割模型的矿石类别IoU达到78.43%。将系统部署到某矿露天采区旋回站,通过一年多的工业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本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从采集到分析、信息展示全流程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可以进一步为智能爆破提供数据支持。
  • 杨 楠,王济农,张 达
    2022,74(5):13-1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矿山下供电系统稳定性低、监测传感器维护量大、监测系统经济性差、故障率高等实际难题,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计算、系统建模、软件仿真与现场测试等方法研制了能量捕获与智能管理装置、故障自诊断智能传感装置、无线智能传感交互技术与装备,并结合亚克斯铜镍矿的矿山特点将研究成果与矿山需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动能量捕获和故障自诊断能力的应力点监测传感装置,并与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组合成兼具区域监测与点监测的地压监测系统,建立了矿山地压安全分析预警云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
  • 采矿工程
  • 崔 松,余 斌,侯国权,郭利杰
    2022,74(5):19-2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采场结构参数是地下矿山开采中影响开采安全和回采效率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采场的结构参数是矿山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某铝土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某铝土矿矿体的赋存条件,采用FLAC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直接顶板为土状岩体的铝土矿分条回采模型。为确定较为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分别选取7、9、11 m三种采场开挖方案,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围岩变形、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分布特征。对比各方案应力、位移、塑性区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7 m跨度下采场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当跨度增加到9 m,采场顶板出现一定的塑性区;当跨度继续增加到11 m,采场顶板的塑性区范围和位移量进一步增大,采场中间存在沿条带方向出现垮冒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采场稳定性与安全,建议采场跨度选择9 m。研究结果为类似铝土矿矿山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具有借鉴意义。
  • 彭志华,陈鑫政,郭利杰,赵 越,杨 超
    2022,74(5):25-3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解决国内某矿山充填工艺系统堵管事故频发和充填体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优化充填骨料级配和管线敷设的技术思路,并开展试验研究和现场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分级粗尾砂和细尾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5:5~6:4,质量浓度74%~78%的充填料浆可实现自流输送,分级细尾砂浓缩最佳进料浓度为8%~10%,絮凝剂添加量为10~15 g/t,底流高度可达到56% ~ 60%。通过优化充填管线敷设,充填管线减少485 m,平均充填倍线由6.4降至4.5,矿山应用验证优化后的充填骨料和充填管线,保障了充填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提高了充填体质量,实现了矿山高效稳定充填。
  • 石 峰,张 达,吴亚飞,李 坤,王 平
    2022,74(5):31-36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以某金矿为研究对象,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建立地压监测系统,对波速校正后定位结果进行验证,显示定位误差为3.9 m,较好地满足了安全监测需求,基于监测数据对矿山地压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微震事件集中区域与生产集中区相吻合,对微震事件活动率、能量指数和累积视体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岩体内部应力能量演化规律,并对微震事件参数幂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体视在刚度、受力水平均较小,微震事件以小震级为主。最终结合微震各参数分析结果,对地压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地压活动评价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龙 翼,史文豪,李 强,李兵磊
    2022,74(5):37-4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矿产资源属于自然界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非常有限。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开采矿物资源,避免矿产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矿柱的回采势在必行。然而,随着地下矿床的开采,地应力对采矿工作的影响不可避免,矿柱的回采更是如此,回采的同时必须要做好地应力的处理。因此,基于某铅锌矿上部中段现行的顶底柱回采技术,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顶底柱、边角残矿回采技术方案。解决了之前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采切效率、安全性、贫化率和损失率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矿区的经济效益,也为同类型矿山的矿柱回采方案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路。
  • 刘亚洲,罗 跃,李 寻,王 兵,刘春雨
    2022,74(5):44-51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讨酸法浸铀过程中含矿含水层的地球化学堵塞机理,运用PHREEQC模拟软件的化学形态和溶解度模拟,分析酸法浸泡试验中浸出液化学反应的化学组成成分,确定含矿含水层化学堵塞矿物的类型,得到含矿含水层发生化学堵塞的原因以及形成条件。根据模拟结果表明:巴彦乌拉地下铀矿中碳酸钙和针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当高浓度的溶浸液注入地下含矿含水层之后,溶浸液会溶解碳酸钙和针铁矿,使Ca2+、Fe3+的浓度大幅度上升;当Ca2+、Fe3+浓度反应条件指数大于0时,Ca2+会与SO42-发生反应,生成石膏沉淀,而Fe3+会与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铁矿物沉淀,导致孔隙率下降,渗透性降低,注液压力增大,注液流量减小,抽液量降低,地浸效益下降。基于以上研究,可为后续实际铀矿床的堵塞和铀的浸出提供参考价值。
  • 李彦龙,谭宝会,王永定,龚 臻,马国虎,钟立鹏
    2022,74(5):52-6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如何安全快速形成切割槽一直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于软破矿岩条件时的一项技术难题。首先分析了传统“先形成切割天井、再形成切割立槽”的拉槽方案在软破矿岩条件下的不适应性,并归纳总结了当前常用的几种无井拉槽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针对金川龙首矿西二采区软破矿岩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条件,采用了一种“切割平巷+楔形炮排掏槽+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快速拉槽方案,同时该方案还可实现在整个分段只进行一次楔形掏槽爆破,便可快速便捷地完成整个分段的拉槽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软破矿岩条件下的崩落法拉槽效率和可靠性。最后,在现场对该方案进行了应用,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 阚明宝,吴永刚,王艳超
    2022,74(5):61-6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采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某铁矿山留有大量采空区,为掌握采空区稳定性情况,预防采空区的安全事故发生,保证资源的安全回收,提出采用地表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进行安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监测与数值模拟分别从间接和直接的角度对采场围岩的完整性和充填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两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充分、全面地论证采空区的安全稳定性。因此,该方法对矿山回采和填充过程的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安全工程
  • 张 宝
    2022,74(5):68-7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破碎中厚矿床传统上向进路充填法开采中“短掘短支”采矿中存在的采矿成本高、采场顶板维护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上向超高进路充填采矿法,其将2~3进路(约6~8 m)设计为一个超高进路,采用深孔凿岩台车凿岩爆破落矿,遥控铲运机快速出矿,大幅降低了高昂的采矿直接费用和采场顶板维护费用,采场生产效率也提高了100%,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彭云,李开文
    2022,74(5):74-7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矿井中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的回风特性,建立了通风网络模型,结合系统回风段角联分支风流方向判别公式及风量调节公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节回风段角联分支风向和风量可以改变两翼回风井风量,使两翼回风井共同承担矿井总风量;通过回风段角联分支调节两翼回风井风量,合理分配回风井风量可降低通风系统能耗。
  • 李志钧,牛向东,曾庆田,侯克鹏,李争荣,吴 明,彭 张,魏银鸿
    2022,74(5):79-8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诱发井下泥石流灾害的降雨阈值是矿山井下泥石流防控重要参数。为获得普朗铜矿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临界阈值,以室内试验为研究方法,开展矿区不同降雨强度工况下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量阈值及暴发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雨强为0.563 mL/min时发生破坏性较大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大,当雨强为0.293 mL/min时诱发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小,当雨强为0.186 mL/min时则不易形成井下泥石流;降雨强度0.293 mL/min是井下泥石流发生的极限临界状态,也即是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阈值;降雨强度0.563 mL/min时,3#、4#和2#不同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240、260和220 min;降雨强度0.293 mL/min时,3#、4#和2#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180、200和220 min;最后基于水量总量原理验证了试验确定降雨临界阈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为普朗铜矿及类似矿山井下泥石流的预防和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 李道明,王明文,吴国高,罗敏杰,肖文璨
    2022,74(5):86-8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某尾矿库加高扩容采用模袋筑坝工艺,现有排洪设施不能满足扩容后的排洪要求,需要对现有排洪方式进行改造。根据尾矿库扩容方案特点,通过对阶梯式和分区两种排洪方式的比较,从排洪安全、施工难度及工期、运行管理、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后,确定采用在库内新建模袋坝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溢洪道阶梯式排洪。为解决模袋坝上的溢洪道在排洪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开裂问题,将溢洪道整体设计成多个Z型板自由搭接的实用新型结构,能很好地适应模袋坝沉降变形,该实用新型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排洪设计提供借鉴。
  • 王 峰,杨 勇,王宇驰,王薪荣,胡 军,杨 斌
    2022,74(5):90-9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加高已有尾矿坝是扩大尾矿库库容的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但尾矿库等级升高,溃坝风险增大。以辽宁某尾矿库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获得堆积层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对比实测浸润线,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分析尾矿坝加高前后渗流场并优化渗透系数,进一步分析坝体静力稳定性和地震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尾矿库浸润线最小埋深在10 m以上,符合规程要求;采用瑞典圆弧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均高于允许最小安全系数,地震对坝体安全性影响较小,只有局部液化;加高后最危险滑面位于初期坝附近370 m标高以下,主要为深层圆弧形滑移,原因是尾粉土渗透性较低导致浸润线升高,建议实时监测尤其是洪水期浸润线高度,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浸润线,有效杜绝渗透破坏。
  • 朱纪朋,苏怀斌,赵旭阳,孙焱焱,吴 浩
    2022,74(5):99-10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深凹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危岩垮落等地质灾害,为保证露天采场人员及设备安全,需开展深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利用3DMine构建深凹露天矿三维模型,而后导入FLAC3D进行8个分区的露天矿边坡应力应变数值。从竖直方向位移、最大(小)主应力分布状态、剪切应变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竖直方向几乎无位移,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强;局部台阶坡面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加强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矿山引入边坡智能监测系统,利用雷达扫描及GNSS在线数据集成技术形成三维可视化边坡模型,实时监测边坡空间位移变化数据,实际监测结果表明开采后边坡薄弱面发生位移,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文章创新点在于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与实际工程中的三维智能监测系统相结合,可有效防治露天开采时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对同类高大边坡安全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岩石力学
  • 胡 斌,黄良慧,丁 静,李 京,崔 凯,刘 霁
    2022,74(5):106-11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软弱夹层在雨水反复作用下的剪切蠕变特性,以西南地区二叠系炭质页岩软弱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渗透水/气压循环剪切试验系统,开展了渗透水/气压循环剪切蠕变试验,分析了软弱夹层的剪切蠕变特性和长期强度劣化机理,并建立了考虑Weibull分布的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软弱夹层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随渗透水/气压循环次数的增加,破坏前剪切变形逐渐增大,破坏时呈现出韧性与脆性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2)随渗透水/气压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弱夹层的劣化程度呈增大趋势,但最终趋于一定值,其劣化程度可用函数Di=0.7717×[1-exp(- 0.1n)]来表示;3)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基于Weibull分布理论的损伤黏塑性元件,构建了渗透水/气压循环蠕变损伤模型,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软弱夹层蠕变的三阶段。研究成果对含软弱夹层的高陡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姚树标,武茂超,万 鹏,王新乔,王少雷,陈文超
    2022,74(5):116-121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以玲珑金矿灵山矿区某极破碎矿体机械化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N型回弹仪选取11个测定区域开展回弹测试,并在测试点钻孔取芯加工为标准岩石试样进行声波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到回弹值、纵波波速与单轴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知回弹值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呈指数型相关,而纵波波速与岩石强度拟合关系曲线贴合较差,在此基础上进行声波—回弹结合的二元回归分析,综合比较得到幂函数的相关系数最好。研究结果能为玲珑金矿灵山岩体强度预测和掘进开采分析提供帮助。
  • 常俊松
    2022,74(5):122-12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研究深部花岗岩物理力学参数随赋存深度变化的变异性,通过对某金矿19~1 320 m深度水平的花岗岩岩样的岩石参数(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天然重度等)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岩石参数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弹性模量>单轴抗压强度>黏聚力>泊松比>内摩擦角>天然重度;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天然重度随着深度增加有线性增大趋势,而泊松比随深度增加有线性减小趋势;根据地质统计学的变异函数,拟合出岩石参数最优模型,分析了岩石参数在空间变异的性质,天然重度在赋存深度尺度内变异性小,而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变异性较大。许多学者对土的参数变异性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岩石参数的变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以岩石试验为基础对岩石参数进行分析,揭示了岩石参数随赋存深度变化的规律及变异性,对深部开采有一定参考意义。
  • 矿山环境
  • 唐 飞,张 涛,郄永波,崔 旋
    2022,74(5):129-13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国内某沟谷型尾矿库地形陡峭的特点,提出了两种回水系统的布置方案,分别为浮船泵站一级回水和缆车泵站+岸坡泵站二级回水,开展了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雨地区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回水量更符合实际,两种布置方案均可行,但采用浮船泵站一级回水,技术成熟度高,更易于管理。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叶 凡,郭泉志,仇昕昕,田园园,慕江容,邓万权,张 靖
    2022,74(5):134-13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随着全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推动成果在基层落地应用是影响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阐述了广西“三线一单”管控分区成果的核心内容,首次系统探究成果在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指导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支撑广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进超标环境管控单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实践,从立法和制度建设、动态更新调整、跟踪评估考核、基层应用4个方面分析了成果落地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成功打造了广西“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样板”,助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各地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地应用提供了借鉴。
  • 矿山设备
  • 庞 帆,陈 凯,张 达,余乐文,李翰臣,杨玉竹
    2022,74(5):140-14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现阶段,大型露天矿山对于高精度快速测绘具有多样化需求,例如现状图快速更新、采剥量计算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等,需要不同的测绘解决方案,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现有适用于露天矿山快速测绘的设备,根据不同的测量原理选取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设备,然后系统性介绍各个设备的数据采集流程、主要输出成果、测量精度及优劣势,最后针对大型露天矿山不同测绘需求提出不同的测绘解决方案,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露天矿山提供技术手段。
  • 王 凯,李恒通,王振启,杨支海,高泽宇,张元清
    2022,74(5):148-15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目前,地下铲运机自动称重技术在各大矿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计量精度仍然比较低,本文旨在提高地下铲运机的自动称重精度。基于基本的称重力学理论模型,举升油缸油压是自动称重的核心变量。在实际称重过程中,举升油压有多个影响因素---发动机转速、液压油温、大臂举升角、阀门开度---均会对油压产生影响,进而对称重结果产生影响。但以往的自动称重,往往不考虑对油压的多个影响因素。本文对称重过程中多参数耦合情况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生产环境分析,排除了液压油温的影响;通过电控系统精确控制,排除了阀门开度的影响。后续通过对车辆的改造和电控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发动机转速精确控制,对大臂举升角精确测量。在矿石重量2000kg时,对不同转速,不同大臂举升角进行试验,提出了最优的称重区间:发动机转速为1500rpm,大臂夹角β从87.5°到97.5°。在最优称重区间,在2000kg,3000kg,4000kg的矿石重量下,找出油压的变化规律,之后建立了称重修正曲线方程,达到了1.85%的计量精度.
  • 赵兴东,武 桐,李文光,邓尧增
    2022,74(5):155-15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满足大直径超深竖井快速安全施工的需求,结合当前竖井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设备选型、系统布置和安全措施三个角度对凿岩提升悬吊系统进行设计。本系统采用Ⅶ型凿井井架、超深竖井凿井提升机等新型设备,并建立提升装置安全监控系统以实现大直径超深竖井快速安全施工的目标。结果表明,新型提升悬吊设备与安全监控系统配合使用,在三山岛金矿超深竖井施工中实现了井筒月进尺120 m的良好效果,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凿井安全,为超深竖井井筒施工提供了参考。
  • 矿山地质
  • 程 涌,胡煜昭,崔 苗,聂 琪,许赛华,范惠珺
    2022,74(5):160-17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凯里柏松是黔东地区的代表性铅锌矿床,但研究程度较低。利用矿相显微镜和TIMA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柏松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菱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少量沥青;矿石具有角砾状、脉状、浸染状、团块状、斑杂状、蜂窝状和星点状构造,以自形、半自形、他形和交代结构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其次为沥青化,少量黄铁矿化和方解石化;矿床以硫化矿为主,但近地表的含矿层发生了一定的氧化。矿石及矿物特征表明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在沉积-成岩期发生了成矿物质的预富集作用,在成矿期发生了广泛的热液活动并沉淀了大量的铅锌金属硫化物和白云石,在表生期的近地表环境造成了矿石的氧化作用。该矿床的成矿温度较低,油气有机质可能参与了成矿作用,其属于MVT矿床。该研究有助于指导后期矿产勘查和矿物资源综合利用。
  • 付雨昕,赵 冻,韩润生
    2022,74(5):173-18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黄沙坪—宝山矿田位于湘南千里山—骑田岭矿集区,矿田内构造具多期性,且矿体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在以往对于该区构造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构造变形过程及其控岩控矿过程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矿田典型地质构造点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完善了矿田构造体系和主要构造期次的应力状态,并运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探讨该矿田成矿前期、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总结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控岩控矿规律,认为成矿前受区域SN向挤压作用形成近SN向压扭性断裂,而EW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能低值,为之后岩浆侵位提供有利条件;成矿期最大主应力优势方位转变为NE向,且最大剪应力强度较大,指示该期变形强烈,并对先存构造有较强烈的改造作用,此时EW向应变能低值断裂带为岩浆侵位的有利通道,并受矿区外围NE向应变能高值断裂带的限制,使其能够在低应变能区不断聚集并沉淀成矿。最终通过对已知矿点构造应力场特征对比研究为该区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智能矿山
  • 吕 潇,张元生,于骞翔,李若熙,赵大壮,刘潇璇,陈锁涵,王贤龙
    摘要:
    在地下金属矿车辆装备智能控制场景中,井上操作人员需对井下车辆进行遥控控制与监测,这就要求车辆在井下巷道运行过程中与井上控制中心保持连续的数据通信。传统无线通信方式在不同基站切换间会存在断开重连的现象,无法满足装备智能控制需求。为了实现车载设备在不同基站间数据通信快速切换,研究了一种基于WiFi的多射频冗余无线低延迟漫游技术,引入面向物理层指标的保证端对端QoS的切换机制,使得装备能够与多射频网络连接,实现井下装备的流媒体数据、控制信息、预警信息等关键数据的稳定不间断在线传输。实测数据表明,使用该方案可将通信切换延时降低到20 ms以内,可有效满足井下装备信号传输的延迟要求。
  • 胥 维,段 云,王博楠
    摘要:
    在露天开采领域,自动、准确地获取爆堆矿岩块度信息是优化爆破设计的关键。针对目前块度分析系统存在无法自动采集和自动批量处理图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矿岩块度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于MobileNet分类模型的自动采集子系统和基于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自动分析子系统组成。系统自动连续采集旋回破碎站的电动轮卸矿图像,通过4G网络上传云平台进行块度信息自动分析,分别对分类模型和分割模型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其中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精度达到98.08%,矿石分割模型的矿石类别IoU达到78.43%。将系统部署到某矿露天采区旋回站,通过一年多的工业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本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从采集到分析、信息展示全流程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可以进一步为智能爆破提供数据支持。
  • 杨 楠,王济农,张 达
    2022,74(5):13-1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矿山下供电系统稳定性低、监测传感器维护量大、监测系统经济性差、故障率高等实际难题,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计算、系统建模、软件仿真与现场测试等方法研制了能量捕获与智能管理装置、故障自诊断智能传感装置、无线智能传感交互技术与装备,并结合亚克斯铜镍矿的矿山特点将研究成果与矿山需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动能量捕获和故障自诊断能力的应力点监测传感装置,并与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组合成兼具区域监测与点监测的地压监测系统,建立了矿山地压安全分析预警云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
  • 采矿工程
  • 崔 松,余 斌,侯国权,郭利杰
    2022,74(5):19-2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采场结构参数是地下矿山开采中影响开采安全和回采效率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采场的结构参数是矿山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某铝土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某铝土矿矿体的赋存条件,采用FLAC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直接顶板为土状岩体的铝土矿分条回采模型。为确定较为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分别选取7、9、11 m三种采场开挖方案,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围岩变形、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分布特征。对比各方案应力、位移、塑性区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7 m跨度下采场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当跨度增加到9 m,采场顶板出现一定的塑性区;当跨度继续增加到11 m,采场顶板的塑性区范围和位移量进一步增大,采场中间存在沿条带方向出现垮冒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采场稳定性与安全,建议采场跨度选择9 m。研究结果为类似铝土矿矿山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具有借鉴意义。
  • 彭志华,陈鑫政,郭利杰,赵 越,杨 超
    2022,74(5):25-3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解决国内某矿山充填工艺系统堵管事故频发和充填体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优化充填骨料级配和管线敷设的技术思路,并开展试验研究和现场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分级粗尾砂和细尾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5:5~6:4,质量浓度74%~78%的充填料浆可实现自流输送,分级细尾砂浓缩最佳进料浓度为8%~10%,絮凝剂添加量为10~15 g/t,底流高度可达到56% ~ 60%。通过优化充填管线敷设,充填管线减少485 m,平均充填倍线由6.4降至4.5,矿山应用验证优化后的充填骨料和充填管线,保障了充填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提高了充填体质量,实现了矿山高效稳定充填。
  • 石 峰,张 达,吴亚飞,李 坤,王 平
    2022,74(5):31-36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以某金矿为研究对象,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建立地压监测系统,对波速校正后定位结果进行验证,显示定位误差为3.9 m,较好地满足了安全监测需求,基于监测数据对矿山地压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微震事件集中区域与生产集中区相吻合,对微震事件活动率、能量指数和累积视体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岩体内部应力能量演化规律,并对微震事件参数幂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体视在刚度、受力水平均较小,微震事件以小震级为主。最终结合微震各参数分析结果,对地压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地压活动评价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龙 翼,史文豪,李 强,李兵磊
    2022,74(5):37-4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矿产资源属于自然界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非常有限。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开采矿物资源,避免矿产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矿柱的回采势在必行。然而,随着地下矿床的开采,地应力对采矿工作的影响不可避免,矿柱的回采更是如此,回采的同时必须要做好地应力的处理。因此,基于某铅锌矿上部中段现行的顶底柱回采技术,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顶底柱、边角残矿回采技术方案。解决了之前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采切效率、安全性、贫化率和损失率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矿区的经济效益,也为同类型矿山的矿柱回采方案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路。
  • 刘亚洲,罗 跃,李 寻,王 兵,刘春雨
    2022,74(5):44-51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讨酸法浸铀过程中含矿含水层的地球化学堵塞机理,运用PHREEQC模拟软件的化学形态和溶解度模拟,分析酸法浸泡试验中浸出液化学反应的化学组成成分,确定含矿含水层化学堵塞矿物的类型,得到含矿含水层发生化学堵塞的原因以及形成条件。根据模拟结果表明:巴彦乌拉地下铀矿中碳酸钙和针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当高浓度的溶浸液注入地下含矿含水层之后,溶浸液会溶解碳酸钙和针铁矿,使Ca2+、Fe3+的浓度大幅度上升;当Ca2+、Fe3+浓度反应条件指数大于0时,Ca2+会与SO42-发生反应,生成石膏沉淀,而Fe3+会与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铁矿物沉淀,导致孔隙率下降,渗透性降低,注液压力增大,注液流量减小,抽液量降低,地浸效益下降。基于以上研究,可为后续实际铀矿床的堵塞和铀的浸出提供参考价值。
  • 李彦龙,谭宝会,王永定,龚 臻,马国虎,钟立鹏
    2022,74(5):52-6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如何安全快速形成切割槽一直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于软破矿岩条件时的一项技术难题。首先分析了传统“先形成切割天井、再形成切割立槽”的拉槽方案在软破矿岩条件下的不适应性,并归纳总结了当前常用的几种无井拉槽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针对金川龙首矿西二采区软破矿岩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条件,采用了一种“切割平巷+楔形炮排掏槽+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快速拉槽方案,同时该方案还可实现在整个分段只进行一次楔形掏槽爆破,便可快速便捷地完成整个分段的拉槽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软破矿岩条件下的崩落法拉槽效率和可靠性。最后,在现场对该方案进行了应用,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 阚明宝,吴永刚,王艳超
    2022,74(5):61-6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采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某铁矿山留有大量采空区,为掌握采空区稳定性情况,预防采空区的安全事故发生,保证资源的安全回收,提出采用地表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进行安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监测与数值模拟分别从间接和直接的角度对采场围岩的完整性和充填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两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充分、全面地论证采空区的安全稳定性。因此,该方法对矿山回采和填充过程的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安全工程
  • 张 宝
    2022,74(5):68-7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破碎中厚矿床传统上向进路充填法开采中“短掘短支”采矿中存在的采矿成本高、采场顶板维护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上向超高进路充填采矿法,其将2~3进路(约6~8 m)设计为一个超高进路,采用深孔凿岩台车凿岩爆破落矿,遥控铲运机快速出矿,大幅降低了高昂的采矿直接费用和采场顶板维护费用,采场生产效率也提高了100%,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彭云,李开文
    2022,74(5):74-7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矿井中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的回风特性,建立了通风网络模型,结合系统回风段角联分支风流方向判别公式及风量调节公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节回风段角联分支风向和风量可以改变两翼回风井风量,使两翼回风井共同承担矿井总风量;通过回风段角联分支调节两翼回风井风量,合理分配回风井风量可降低通风系统能耗。
  • 李志钧,牛向东,曾庆田,侯克鹏,李争荣,吴 明,彭 张,魏银鸿
    2022,74(5):79-8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诱发井下泥石流灾害的降雨阈值是矿山井下泥石流防控重要参数。为获得普朗铜矿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临界阈值,以室内试验为研究方法,开展矿区不同降雨强度工况下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量阈值及暴发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雨强为0.563 mL/min时发生破坏性较大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大,当雨强为0.293 mL/min时诱发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小,当雨强为0.186 mL/min时则不易形成井下泥石流;降雨强度0.293 mL/min是井下泥石流发生的极限临界状态,也即是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阈值;降雨强度0.563 mL/min时,3#、4#和2#不同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240、260和220 min;降雨强度0.293 mL/min时,3#、4#和2#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180、200和220 min;最后基于水量总量原理验证了试验确定降雨临界阈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为普朗铜矿及类似矿山井下泥石流的预防和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 李道明,王明文,吴国高,罗敏杰,肖文璨
    2022,74(5):86-8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某尾矿库加高扩容采用模袋筑坝工艺,现有排洪设施不能满足扩容后的排洪要求,需要对现有排洪方式进行改造。根据尾矿库扩容方案特点,通过对阶梯式和分区两种排洪方式的比较,从排洪安全、施工难度及工期、运行管理、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后,确定采用在库内新建模袋坝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溢洪道阶梯式排洪。为解决模袋坝上的溢洪道在排洪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开裂问题,将溢洪道整体设计成多个Z型板自由搭接的实用新型结构,能很好地适应模袋坝沉降变形,该实用新型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排洪设计提供借鉴。
  • 王 峰,杨 勇,王宇驰,王薪荣,胡 军,杨 斌
    2022,74(5):90-9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加高已有尾矿坝是扩大尾矿库库容的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但尾矿库等级升高,溃坝风险增大。以辽宁某尾矿库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获得堆积层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对比实测浸润线,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分析尾矿坝加高前后渗流场并优化渗透系数,进一步分析坝体静力稳定性和地震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尾矿库浸润线最小埋深在10 m以上,符合规程要求;采用瑞典圆弧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均高于允许最小安全系数,地震对坝体安全性影响较小,只有局部液化;加高后最危险滑面位于初期坝附近370 m标高以下,主要为深层圆弧形滑移,原因是尾粉土渗透性较低导致浸润线升高,建议实时监测尤其是洪水期浸润线高度,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浸润线,有效杜绝渗透破坏。
  • 朱纪朋,苏怀斌,赵旭阳,孙焱焱,吴 浩
    2022,74(5):99-10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深凹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危岩垮落等地质灾害,为保证露天采场人员及设备安全,需开展深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利用3DMine构建深凹露天矿三维模型,而后导入FLAC3D进行8个分区的露天矿边坡应力应变数值。从竖直方向位移、最大(小)主应力分布状态、剪切应变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竖直方向几乎无位移,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强;局部台阶坡面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加强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矿山引入边坡智能监测系统,利用雷达扫描及GNSS在线数据集成技术形成三维可视化边坡模型,实时监测边坡空间位移变化数据,实际监测结果表明开采后边坡薄弱面发生位移,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文章创新点在于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与实际工程中的三维智能监测系统相结合,可有效防治露天开采时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对同类高大边坡安全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岩石力学
  • 胡 斌,黄良慧,丁 静,李 京,崔 凯,刘 霁
    2022,74(5):106-11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软弱夹层在雨水反复作用下的剪切蠕变特性,以西南地区二叠系炭质页岩软弱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渗透水/气压循环剪切试验系统,开展了渗透水/气压循环剪切蠕变试验,分析了软弱夹层的剪切蠕变特性和长期强度劣化机理,并建立了考虑Weibull分布的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软弱夹层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随渗透水/气压循环次数的增加,破坏前剪切变形逐渐增大,破坏时呈现出韧性与脆性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2)随渗透水/气压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弱夹层的劣化程度呈增大趋势,但最终趋于一定值,其劣化程度可用函数Di=0.7717×[1-exp(- 0.1n)]来表示;3)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基于Weibull分布理论的损伤黏塑性元件,构建了渗透水/气压循环蠕变损伤模型,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软弱夹层蠕变的三阶段。研究成果对含软弱夹层的高陡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姚树标,武茂超,万 鹏,王新乔,王少雷,陈文超
    2022,74(5):116-121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以玲珑金矿灵山矿区某极破碎矿体机械化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N型回弹仪选取11个测定区域开展回弹测试,并在测试点钻孔取芯加工为标准岩石试样进行声波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到回弹值、纵波波速与单轴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知回弹值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呈指数型相关,而纵波波速与岩石强度拟合关系曲线贴合较差,在此基础上进行声波—回弹结合的二元回归分析,综合比较得到幂函数的相关系数最好。研究结果能为玲珑金矿灵山岩体强度预测和掘进开采分析提供帮助。
  • 常俊松
    2022,74(5):122-12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研究深部花岗岩物理力学参数随赋存深度变化的变异性,通过对某金矿19~1 320 m深度水平的花岗岩岩样的岩石参数(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天然重度等)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岩石参数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弹性模量>单轴抗压强度>黏聚力>泊松比>内摩擦角>天然重度;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天然重度随着深度增加有线性增大趋势,而泊松比随深度增加有线性减小趋势;根据地质统计学的变异函数,拟合出岩石参数最优模型,分析了岩石参数在空间变异的性质,天然重度在赋存深度尺度内变异性小,而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变异性较大。许多学者对土的参数变异性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岩石参数的变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以岩石试验为基础对岩石参数进行分析,揭示了岩石参数随赋存深度变化的规律及变异性,对深部开采有一定参考意义。
  • 矿山环境
  • 唐 飞,张 涛,郄永波,崔 旋
    2022,74(5):129-13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国内某沟谷型尾矿库地形陡峭的特点,提出了两种回水系统的布置方案,分别为浮船泵站一级回水和缆车泵站+岸坡泵站二级回水,开展了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雨地区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回水量更符合实际,两种布置方案均可行,但采用浮船泵站一级回水,技术成熟度高,更易于管理。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叶 凡,郭泉志,仇昕昕,田园园,慕江容,邓万权,张 靖
    2022,74(5):134-13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随着全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推动成果在基层落地应用是影响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阐述了广西“三线一单”管控分区成果的核心内容,首次系统探究成果在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指导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支撑广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进超标环境管控单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实践,从立法和制度建设、动态更新调整、跟踪评估考核、基层应用4个方面分析了成果落地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成功打造了广西“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样板”,助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各地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地应用提供了借鉴。
  • 矿山设备
  • 庞 帆,陈 凯,张 达,余乐文,李翰臣,杨玉竹
    2022,74(5):140-14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现阶段,大型露天矿山对于高精度快速测绘具有多样化需求,例如现状图快速更新、采剥量计算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等,需要不同的测绘解决方案,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现有适用于露天矿山快速测绘的设备,根据不同的测量原理选取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设备,然后系统性介绍各个设备的数据采集流程、主要输出成果、测量精度及优劣势,最后针对大型露天矿山不同测绘需求提出不同的测绘解决方案,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露天矿山提供技术手段。
  • 王 凯,李恒通,王振启,杨支海,高泽宇,张元清
    2022,74(5):148-15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目前,地下铲运机自动称重技术在各大矿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计量精度仍然比较低,本文旨在提高地下铲运机的自动称重精度。基于基本的称重力学理论模型,举升油缸油压是自动称重的核心变量。在实际称重过程中,举升油压有多个影响因素---发动机转速、液压油温、大臂举升角、阀门开度---均会对油压产生影响,进而对称重结果产生影响。但以往的自动称重,往往不考虑对油压的多个影响因素。本文对称重过程中多参数耦合情况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生产环境分析,排除了液压油温的影响;通过电控系统精确控制,排除了阀门开度的影响。后续通过对车辆的改造和电控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发动机转速精确控制,对大臂举升角精确测量。在矿石重量2000kg时,对不同转速,不同大臂举升角进行试验,提出了最优的称重区间:发动机转速为1500rpm,大臂夹角β从87.5°到97.5°。在最优称重区间,在2000kg,3000kg,4000kg的矿石重量下,找出油压的变化规律,之后建立了称重修正曲线方程,达到了1.85%的计量精度.
  • 赵兴东,武 桐,李文光,邓尧增
    2022,74(5):155-15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满足大直径超深竖井快速安全施工的需求,结合当前竖井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设备选型、系统布置和安全措施三个角度对凿岩提升悬吊系统进行设计。本系统采用Ⅶ型凿井井架、超深竖井凿井提升机等新型设备,并建立提升装置安全监控系统以实现大直径超深竖井快速安全施工的目标。结果表明,新型提升悬吊设备与安全监控系统配合使用,在三山岛金矿超深竖井施工中实现了井筒月进尺120 m的良好效果,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凿井安全,为超深竖井井筒施工提供了参考。
  • 矿山地质
  • 程 涌,胡煜昭,崔 苗,聂 琪,许赛华,范惠珺
    2022,74(5):160-17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凯里柏松是黔东地区的代表性铅锌矿床,但研究程度较低。利用矿相显微镜和TIMA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柏松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菱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少量沥青;矿石具有角砾状、脉状、浸染状、团块状、斑杂状、蜂窝状和星点状构造,以自形、半自形、他形和交代结构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其次为沥青化,少量黄铁矿化和方解石化;矿床以硫化矿为主,但近地表的含矿层发生了一定的氧化。矿石及矿物特征表明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在沉积-成岩期发生了成矿物质的预富集作用,在成矿期发生了广泛的热液活动并沉淀了大量的铅锌金属硫化物和白云石,在表生期的近地表环境造成了矿石的氧化作用。该矿床的成矿温度较低,油气有机质可能参与了成矿作用,其属于MVT矿床。该研究有助于指导后期矿产勘查和矿物资源综合利用。
  • 付雨昕,赵 冻,韩润生
    2022,74(5):173-18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黄沙坪—宝山矿田位于湘南千里山—骑田岭矿集区,矿田内构造具多期性,且矿体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在以往对于该区构造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构造变形过程及其控岩控矿过程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矿田典型地质构造点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完善了矿田构造体系和主要构造期次的应力状态,并运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探讨该矿田成矿前期、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总结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控岩控矿规律,认为成矿前受区域SN向挤压作用形成近SN向压扭性断裂,而EW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能低值,为之后岩浆侵位提供有利条件;成矿期最大主应力优势方位转变为NE向,且最大剪应力强度较大,指示该期变形强烈,并对先存构造有较强烈的改造作用,此时EW向应变能低值断裂带为岩浆侵位的有利通道,并受矿区外围NE向应变能高值断裂带的限制,使其能够在低应变能区不断聚集并沉淀成矿。最终通过对已知矿点构造应力场特征对比研究为该区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智能矿山
  • 吕 潇,张元生,于骞翔,李若熙,赵大壮,刘潇璇,陈锁涵,王贤龙
    摘要:
    在地下金属矿车辆装备智能控制场景中,井上操作人员需对井下车辆进行遥控控制与监测,这就要求车辆在井下巷道运行过程中与井上控制中心保持连续的数据通信。传统无线通信方式在不同基站切换间会存在断开重连的现象,无法满足装备智能控制需求。为了实现车载设备在不同基站间数据通信快速切换,研究了一种基于WiFi的多射频冗余无线低延迟漫游技术,引入面向物理层指标的保证端对端QoS的切换机制,使得装备能够与多射频网络连接,实现井下装备的流媒体数据、控制信息、预警信息等关键数据的稳定不间断在线传输。实测数据表明,使用该方案可将通信切换延时降低到20 ms以内,可有效满足井下装备信号传输的延迟要求。
  • 胥 维,段 云,王博楠
    摘要:
    在露天开采领域,自动、准确地获取爆堆矿岩块度信息是优化爆破设计的关键。针对目前块度分析系统存在无法自动采集和自动批量处理图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矿岩块度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基于MobileNet分类模型的自动采集子系统和基于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自动分析子系统组成。系统自动连续采集旋回破碎站的电动轮卸矿图像,通过4G网络上传云平台进行块度信息自动分析,分别对分类模型和分割模型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其中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的精度达到98.08%,矿石分割模型的矿石类别IoU达到78.43%。将系统部署到某矿露天采区旋回站,通过一年多的工业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本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从采集到分析、信息展示全流程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可以进一步为智能爆破提供数据支持。
  • 杨 楠,王济农,张 达
    2022,74(5):13-1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矿山下供电系统稳定性低、监测传感器维护量大、监测系统经济性差、故障率高等实际难题,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计算、系统建模、软件仿真与现场测试等方法研制了能量捕获与智能管理装置、故障自诊断智能传感装置、无线智能传感交互技术与装备,并结合亚克斯铜镍矿的矿山特点将研究成果与矿山需求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动能量捕获和故障自诊断能力的应力点监测传感装置,并与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组合成兼具区域监测与点监测的地压监测系统,建立了矿山地压安全分析预警云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
  • 采矿工程
  • 崔 松,余 斌,侯国权,郭利杰
    2022,74(5):19-2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采场结构参数是地下矿山开采中影响开采安全和回采效率的重要因素,合理选择采场的结构参数是矿山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某铝土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某铝土矿矿体的赋存条件,采用FLAC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直接顶板为土状岩体的铝土矿分条回采模型。为确定较为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分别选取7、9、11 m三种采场开挖方案,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围岩变形、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分布特征。对比各方案应力、位移、塑性区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7 m跨度下采场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当跨度增加到9 m,采场顶板出现一定的塑性区;当跨度继续增加到11 m,采场顶板的塑性区范围和位移量进一步增大,采场中间存在沿条带方向出现垮冒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采场稳定性与安全,建议采场跨度选择9 m。研究结果为类似铝土矿矿山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具有借鉴意义。
  • 彭志华,陈鑫政,郭利杰,赵 越,杨 超
    2022,74(5):25-3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解决国内某矿山充填工艺系统堵管事故频发和充填体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优化充填骨料级配和管线敷设的技术思路,并开展试验研究和现场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分级粗尾砂和细尾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5:5~6:4,质量浓度74%~78%的充填料浆可实现自流输送,分级细尾砂浓缩最佳进料浓度为8%~10%,絮凝剂添加量为10~15 g/t,底流高度可达到56% ~ 60%。通过优化充填管线敷设,充填管线减少485 m,平均充填倍线由6.4降至4.5,矿山应用验证优化后的充填骨料和充填管线,保障了充填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提高了充填体质量,实现了矿山高效稳定充填。
  • 石 峰,张 达,吴亚飞,李 坤,王 平
    2022,74(5):31-36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以某金矿为研究对象,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建立地压监测系统,对波速校正后定位结果进行验证,显示定位误差为3.9 m,较好地满足了安全监测需求,基于监测数据对矿山地压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微震事件集中区域与生产集中区相吻合,对微震事件活动率、能量指数和累积视体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岩体内部应力能量演化规律,并对微震事件参数幂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体视在刚度、受力水平均较小,微震事件以小震级为主。最终结合微震各参数分析结果,对地压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地压活动评价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龙 翼,史文豪,李 强,李兵磊
    2022,74(5):37-4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矿产资源属于自然界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非常有限。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开采矿物资源,避免矿产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矿柱的回采势在必行。然而,随着地下矿床的开采,地应力对采矿工作的影响不可避免,矿柱的回采更是如此,回采的同时必须要做好地应力的处理。因此,基于某铅锌矿上部中段现行的顶底柱回采技术,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顶底柱、边角残矿回采技术方案。解决了之前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采切效率、安全性、贫化率和损失率方面的问题,提高了矿区的经济效益,也为同类型矿山的矿柱回采方案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路。
  • 刘亚洲,罗 跃,李 寻,王 兵,刘春雨
    2022,74(5):44-51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讨酸法浸铀过程中含矿含水层的地球化学堵塞机理,运用PHREEQC模拟软件的化学形态和溶解度模拟,分析酸法浸泡试验中浸出液化学反应的化学组成成分,确定含矿含水层化学堵塞矿物的类型,得到含矿含水层发生化学堵塞的原因以及形成条件。根据模拟结果表明:巴彦乌拉地下铀矿中碳酸钙和针铁矿的含量相对较高,当高浓度的溶浸液注入地下含矿含水层之后,溶浸液会溶解碳酸钙和针铁矿,使Ca2+、Fe3+的浓度大幅度上升;当Ca2+、Fe3+浓度反应条件指数大于0时,Ca2+会与SO42-发生反应,生成石膏沉淀,而Fe3+会与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铁矿物沉淀,导致孔隙率下降,渗透性降低,注液压力增大,注液流量减小,抽液量降低,地浸效益下降。基于以上研究,可为后续实际铀矿床的堵塞和铀的浸出提供参考价值。
  • 李彦龙,谭宝会,王永定,龚 臻,马国虎,钟立鹏
    2022,74(5):52-6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如何安全快速形成切割槽一直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于软破矿岩条件时的一项技术难题。首先分析了传统“先形成切割天井、再形成切割立槽”的拉槽方案在软破矿岩条件下的不适应性,并归纳总结了当前常用的几种无井拉槽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针对金川龙首矿西二采区软破矿岩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条件,采用了一种“切割平巷+楔形炮排掏槽+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快速拉槽方案,同时该方案还可实现在整个分段只进行一次楔形掏槽爆破,便可快速便捷地完成整个分段的拉槽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软破矿岩条件下的崩落法拉槽效率和可靠性。最后,在现场对该方案进行了应用,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 阚明宝,吴永刚,王艳超
    2022,74(5):61-6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采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某铁矿山留有大量采空区,为掌握采空区稳定性情况,预防采空区的安全事故发生,保证资源的安全回收,提出采用地表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进行安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地表监测与数值模拟分别从间接和直接的角度对采场围岩的完整性和充填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两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充分、全面地论证采空区的安全稳定性。因此,该方法对矿山回采和填充过程的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安全工程
  • 张 宝
    2022,74(5):68-7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破碎中厚矿床传统上向进路充填法开采中“短掘短支”采矿中存在的采矿成本高、采场顶板维护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上向超高进路充填采矿法,其将2~3进路(约6~8 m)设计为一个超高进路,采用深孔凿岩台车凿岩爆破落矿,遥控铲运机快速出矿,大幅降低了高昂的采矿直接费用和采场顶板维护费用,采场生产效率也提高了100%,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彭云,李开文
    2022,74(5):74-7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矿井中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的回风特性,建立了通风网络模型,结合系统回风段角联分支风流方向判别公式及风量调节公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节回风段角联分支风向和风量可以改变两翼回风井风量,使两翼回风井共同承担矿井总风量;通过回风段角联分支调节两翼回风井风量,合理分配回风井风量可降低通风系统能耗。
  • 李志钧,牛向东,曾庆田,侯克鹏,李争荣,吴 明,彭 张,魏银鸿
    2022,74(5):79-8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诱发井下泥石流灾害的降雨阈值是矿山井下泥石流防控重要参数。为获得普朗铜矿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临界阈值,以室内试验为研究方法,开展矿区不同降雨强度工况下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量阈值及暴发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雨强为0.563 mL/min时发生破坏性较大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大,当雨强为0.293 mL/min时诱发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小,当雨强为0.186 mL/min时则不易形成井下泥石流;降雨强度0.293 mL/min是井下泥石流发生的极限临界状态,也即是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阈值;降雨强度0.563 mL/min时,3#、4#和2#不同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240、260和220 min;降雨强度0.293 mL/min时,3#、4#和2#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180、200和220 min;最后基于水量总量原理验证了试验确定降雨临界阈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为普朗铜矿及类似矿山井下泥石流的预防和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 李道明,王明文,吴国高,罗敏杰,肖文璨
    2022,74(5):86-8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某尾矿库加高扩容采用模袋筑坝工艺,现有排洪设施不能满足扩容后的排洪要求,需要对现有排洪方式进行改造。根据尾矿库扩容方案特点,通过对阶梯式和分区两种排洪方式的比较,从排洪安全、施工难度及工期、运行管理、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后,确定采用在库内新建模袋坝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溢洪道阶梯式排洪。为解决模袋坝上的溢洪道在排洪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开裂问题,将溢洪道整体设计成多个Z型板自由搭接的实用新型结构,能很好地适应模袋坝沉降变形,该实用新型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排洪设计提供借鉴。
  • 王 峰,杨 勇,王宇驰,王薪荣,胡 军,杨 斌
    2022,74(5):90-9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加高已有尾矿坝是扩大尾矿库库容的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但尾矿库等级升高,溃坝风险增大。以辽宁某尾矿库为例,通过现场勘查和室内试验获得堆积层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对比实测浸润线,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分析尾矿坝加高前后渗流场并优化渗透系数,进一步分析坝体静力稳定性和地震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尾矿库浸润线最小埋深在10 m以上,符合规程要求;采用瑞典圆弧法和简化Bishop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均高于允许最小安全系数,地震对坝体安全性影响较小,只有局部液化;加高后最危险滑面位于初期坝附近370 m标高以下,主要为深层圆弧形滑移,原因是尾粉土渗透性较低导致浸润线升高,建议实时监测尤其是洪水期浸润线高度,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浸润线,有效杜绝渗透破坏。
  • 朱纪朋,苏怀斌,赵旭阳,孙焱焱,吴 浩
    2022,74(5):99-10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深凹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危岩垮落等地质灾害,为保证露天采场人员及设备安全,需开展深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利用3DMine构建深凹露天矿三维模型,而后导入FLAC3D进行8个分区的露天矿边坡应力应变数值。从竖直方向位移、最大(小)主应力分布状态、剪切应变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竖直方向几乎无位移,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强;局部台阶坡面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加强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矿山引入边坡智能监测系统,利用雷达扫描及GNSS在线数据集成技术形成三维可视化边坡模型,实时监测边坡空间位移变化数据,实际监测结果表明开采后边坡薄弱面发生位移,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文章创新点在于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与实际工程中的三维智能监测系统相结合,可有效防治露天开采时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对同类高大边坡安全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岩石力学
  • 胡 斌,黄良慧,丁 静,李 京,崔 凯,刘 霁
    2022,74(5):106-115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软弱夹层在雨水反复作用下的剪切蠕变特性,以西南地区二叠系炭质页岩软弱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渗透水/气压循环剪切试验系统,开展了渗透水/气压循环剪切蠕变试验,分析了软弱夹层的剪切蠕变特性和长期强度劣化机理,并建立了考虑Weibull分布的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软弱夹层具有明显的蠕变特性,随渗透水/气压循环次数的增加,破坏前剪切变形逐渐增大,破坏时呈现出韧性与脆性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2)随渗透水/气压循环次数的增加,软弱夹层的劣化程度呈增大趋势,但最终趋于一定值,其劣化程度可用函数Di=0.7717×[1-exp(- 0.1n)]来表示;3)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基于Weibull分布理论的损伤黏塑性元件,构建了渗透水/气压循环蠕变损伤模型,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软弱夹层蠕变的三阶段。研究成果对含软弱夹层的高陡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姚树标,武茂超,万 鹏,王新乔,王少雷,陈文超
    2022,74(5):116-121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以玲珑金矿灵山矿区某极破碎矿体机械化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N型回弹仪选取11个测定区域开展回弹测试,并在测试点钻孔取芯加工为标准岩石试样进行声波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到回弹值、纵波波速与单轴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知回弹值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呈指数型相关,而纵波波速与岩石强度拟合关系曲线贴合较差,在此基础上进行声波—回弹结合的二元回归分析,综合比较得到幂函数的相关系数最好。研究结果能为玲珑金矿灵山岩体强度预测和掘进开采分析提供帮助。
  • 常俊松
    2022,74(5):122-12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研究深部花岗岩物理力学参数随赋存深度变化的变异性,通过对某金矿19~1 320 m深度水平的花岗岩岩样的岩石参数(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天然重度等)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岩石参数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弹性模量>单轴抗压强度>黏聚力>泊松比>内摩擦角>天然重度;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天然重度随着深度增加有线性增大趋势,而泊松比随深度增加有线性减小趋势;根据地质统计学的变异函数,拟合出岩石参数最优模型,分析了岩石参数在空间变异的性质,天然重度在赋存深度尺度内变异性小,而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变异性较大。许多学者对土的参数变异性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岩石参数的变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以岩石试验为基础对岩石参数进行分析,揭示了岩石参数随赋存深度变化的规律及变异性,对深部开采有一定参考意义。
  • 矿山环境
  • 唐 飞,张 涛,郄永波,崔 旋
    2022,74(5):129-13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国内某沟谷型尾矿库地形陡峭的特点,提出了两种回水系统的布置方案,分别为浮船泵站一级回水和缆车泵站+岸坡泵站二级回水,开展了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雨地区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回水量更符合实际,两种布置方案均可行,但采用浮船泵站一级回水,技术成熟度高,更易于管理。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叶 凡,郭泉志,仇昕昕,田园园,慕江容,邓万权,张 靖
    2022,74(5):134-13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随着全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推动成果在基层落地应用是影响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阐述了广西“三线一单”管控分区成果的核心内容,首次系统探究成果在支撑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指导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支撑广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进超标环境管控单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实践,从立法和制度建设、动态更新调整、跟踪评估考核、基层应用4个方面分析了成果落地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成功打造了广西“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样板”,助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各地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地应用提供了借鉴。
  • 矿山设备
  • 庞 帆,陈 凯,张 达,余乐文,李翰臣,杨玉竹
    2022,74(5):140-14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现阶段,大型露天矿山对于高精度快速测绘具有多样化需求,例如现状图快速更新、采剥量计算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等,需要不同的测绘解决方案,为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现有适用于露天矿山快速测绘的设备,根据不同的测量原理选取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设备,然后系统性介绍各个设备的数据采集流程、主要输出成果、测量精度及优劣势,最后针对大型露天矿山不同测绘需求提出不同的测绘解决方案,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露天矿山提供技术手段。
  • 王 凯,李恒通,王振启,杨支海,高泽宇,张元清
    2022,74(5):148-15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目前,地下铲运机自动称重技术在各大矿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计量精度仍然比较低,本文旨在提高地下铲运机的自动称重精度。基于基本的称重力学理论模型,举升油缸油压是自动称重的核心变量。在实际称重过程中,举升油压有多个影响因素---发动机转速、液压油温、大臂举升角、阀门开度---均会对油压产生影响,进而对称重结果产生影响。但以往的自动称重,往往不考虑对油压的多个影响因素。本文对称重过程中多参数耦合情况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生产环境分析,排除了液压油温的影响;通过电控系统精确控制,排除了阀门开度的影响。后续通过对车辆的改造和电控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发动机转速精确控制,对大臂举升角精确测量。在矿石重量2000kg时,对不同转速,不同大臂举升角进行试验,提出了最优的称重区间:发动机转速为1500rpm,大臂夹角β从87.5°到97.5°。在最优称重区间,在2000kg,3000kg,4000kg的矿石重量下,找出油压的变化规律,之后建立了称重修正曲线方程,达到了1.85%的计量精度.
  • 赵兴东,武 桐,李文光,邓尧增
    2022,74(5):155-159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满足大直径超深竖井快速安全施工的需求,结合当前竖井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设备选型、系统布置和安全措施三个角度对凿岩提升悬吊系统进行设计。本系统采用Ⅶ型凿井井架、超深竖井凿井提升机等新型设备,并建立提升装置安全监控系统以实现大直径超深竖井快速安全施工的目标。结果表明,新型提升悬吊设备与安全监控系统配合使用,在三山岛金矿超深竖井施工中实现了井筒月进尺120 m的良好效果,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凿井安全,为超深竖井井筒施工提供了参考。
  • 矿山地质
  • 程 涌,胡煜昭,崔 苗,聂 琪,许赛华,范惠珺
    2022,74(5):160-17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凯里柏松是黔东地区的代表性铅锌矿床,但研究程度较低。利用矿相显微镜和TIMA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柏松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菱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少量沥青;矿石具有角砾状、脉状、浸染状、团块状、斑杂状、蜂窝状和星点状构造,以自形、半自形、他形和交代结构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白云石化,其次为沥青化,少量黄铁矿化和方解石化;矿床以硫化矿为主,但近地表的含矿层发生了一定的氧化。矿石及矿物特征表明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在沉积-成岩期发生了成矿物质的预富集作用,在成矿期发生了广泛的热液活动并沉淀了大量的铅锌金属硫化物和白云石,在表生期的近地表环境造成了矿石的氧化作用。该矿床的成矿温度较低,油气有机质可能参与了成矿作用,其属于MVT矿床。该研究有助于指导后期矿产勘查和矿物资源综合利用。
  • 付雨昕,赵 冻,韩润生
    2022,74(5):173-18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黄沙坪—宝山矿田位于湘南千里山—骑田岭矿集区,矿田内构造具多期性,且矿体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在以往对于该区构造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构造变形过程及其控岩控矿过程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矿田典型地质构造点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完善了矿田构造体系和主要构造期次的应力状态,并运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探讨该矿田成矿前期、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总结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控岩控矿规律,认为成矿前受区域SN向挤压作用形成近SN向压扭性断裂,而EW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能低值,为之后岩浆侵位提供有利条件;成矿期最大主应力优势方位转变为NE向,且最大剪应力强度较大,指示该期变形强烈,并对先存构造有较强烈的改造作用,此时EW向应变能低值断裂带为岩浆侵位的有利通道,并受矿区外围NE向应变能高值断裂带的限制,使其能够在低应变能区不断聚集并沉淀成矿。最终通过对已知矿点构造应力场特征对比研究为该区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7

杂志信息

期刊简介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7

传真:010-63299754

QQ:XXXXXXX

Email:ysjsks@sina.com;ysjsks@163.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